让18岁左右的学子去写人人能写,就是人人写不好的题目确实有点难为他们了。目前的高考作文命制有种非常不好的倾向,前些年尽量向政治考,这几年又尽量向生活靠。向生活靠这是好事情,但这种生活应该是学生理解意义上的生活,尽量少说假话的生活。就重庆卷而言,可以预见,假话、大话、空话将在试卷中有一定比例。重庆一中王海洋“高考”走进高考备受关注同时备受热议的“高考”这一话题今日登上重庆高考语文的作文考场,作文话题“酸甜苦辣话高考”自然被视作为对恢复高考30周年纪念的一次回应。王海洋认为,“高考”成为作文话题,看似突然,其实自然。说其突然,源于在目前思辨性、社会性、哲理性话题占主流的作文命题和作文训练这一背景下,它从我们身旁和幕后突然跳到前台,熟悉之余,有一种别样的“陌生感”。而自然,则源于它亲切可人,直观示人,人人都可做到笔下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酸甜苦辣话高考”,所谓“话”,即表达、抒发、评说之义;“酸甜苦辣”,这些表达人感受的词汇,说明了该作文话题侧重于体验和感悟,即使是议论或评说,也应该是在体验感悟基础上来实现。因此,直接表达对高考的认识、评价高考制度等就有可能显得空泛而不适合本话题写作,叙议结合的记叙类、随笔类或散文体的文章更能体现命题者意图。王老师认为,本话题看似难拉开写作档次,优生难体现优势,实际并非如此。一是内容深度。本话题不仅便于展示对酸甜苦辣情绪的体验感受,体现情感的真切性和丰富性;同时,还可以挖掘高考这一人生经历对每一个人心灵的触动、生活的启迪、人生的警策等,这两方面构成了文章内容深度的两大维度。二是表达。这个作文题基本避免了空洞说理的话语方式,优生可以在语言表达上体现灵活性、情景性、形象性。譬如要做到句式多变换,使语言摇曳生姿;用词、造句、段落中要做到情景点染、立象尽意,避免语意表达直来直去、“一气呵成”。从这个角度上讲,可以推测,今年的重庆高考佳作必然是一些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自然而清新的文章。王老师认为,本作文命题给下一届的师生乃至于高考命题,都具有很强的指向意义。也许,作文回归生活,关注体验,这本身就是矫正中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等不良倾向的一种尝试和努力。重庆三中闻武权今年重庆高考题出乎预料。以前高考题多从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出题,以高考本身命题较罕见,不易压中。由于每个考生都有为高考准备的经历,所以这个题目容易下手,每个人都有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