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它们产生的由来和思路。赵国华《荀悦〈申鉴〉的成书时间兼论〈后汉纪〉的史料价值》通过分析《申鉴》的成书时间,论证了《后汉纪》补充或订正《后汉书》史料的可靠性。陈新岗《汉代诸子论学校教育》论述了汉代诸子对学校教育的批判以及当时学校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王文涛《文献资料数字化与秦汉史研究》提出用现代科技方法从事秦汉史研究。还有张文立《秦学术探赜》赵世超,《天人合一述论》,孟祥才《论儒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传播》,雷依群《论黄老思想在汉初的实践及影响》,陈博《汉初“黄老政治”成因新探》,丁毅华《从叔孙通到公孙弘》、杨天宇《郑玄校〈仪礼〉兼采今古文释例》,朱子彦《东汉末年汝南郡的月旦评》,孟祥才《论儒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传播》、龚留柱《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曹旅宁《论两汉的章句与章句之学》、姜维公《〈文馆词林〉阙题残篇考证》、彭庆涛《两汉文献与古史研究》等。研究秦汉社会与文化的论文有张天恩《早期秦文化特征形成的初步考察》,通过对大堡子山、毛家坪、西河滩等地墓葬资料的分析,揭示了秦文化内涵复杂的根源,指出秦族早期活动的西汉水上游和渭水上游地区,存有源数不同的多种文化类型,因而在秦人崛起后虽使用了同类文化,但保留了一些固有因素。其结论是:早期秦文化遗存从大的方面讲,均属于西周文化的范围。这类文章还有吴小强《从人文精神角度观秦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得失》,彭文《从秦陵铜车马上的菱形纹样看秦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徐卫民《从考古资料看秦的管理》,郭妍利《从考古视角初探秦礼仪制度》等。关于秦汉人物研究的有白音查干《蒙恬与秦王朝的速亡》探讨了秦王朝灭亡与蒙恬个人的内在关系。夏增民《论陆贾与贾谊》指出由于性格方面的差异导致两人同出而异终。叶秋菊《晁错之死小议》透过晁错的死因分析了当时社会内部的矛盾。王绍东《湘水女神与巴山寡妇对史记中与秦始皇有关的两位女性史料的解读》通过分析秦始皇对两位女性的态度,探讨了秦始皇帝的思想。黄留珠《陈直学述略为纪念中国秦汉史研究成立20周年而作》全面阐述了建立陈直学的意义,并通过实例论证了陈直学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思想。这方面的文章还有刘春华《司马迁、班固民族思想之比较》、龙显昭、刘新镇《“并迁双固”的史家陈寿》、刘汉东《解读〈史记樊郦滕灌传〉透析刘邦用人之道》、刘敏《汉新禅代中的刘歆》、黄宛峰《东汉党人、明末东林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