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复原及其分析》金烨、《秦汉的“书记”》、东晋次《关于前汉代“诸公”一词浅析》。安作璋、刘德增《论“汉家”制度》提出“汉家制度”的概念,即两汉统治者采用德主刑辅的统治方式。文章指出,当今研究“汉家制度”仍然有借鉴意义。王鑫义《汉家“霸王道杂之”的治道和桓谭的诠释》认为“霸王道杂之”的治道经汉宣帝倡于前,桓谭述于后使王、霸二道逐渐融为一体,而且系统化、理论化,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治道。郑夏贤《从战国末到汉初的乡村社会和豪杰关于豪杰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探讨了战国末到汉初地方豪杰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消长关系。徐俊祥《东汉宦官与文化变迁》指出东汉末年之所以发生文化巨变,与宦官阶层的影响有直接关系。王健《伦理制衡与汉代政治》认为伦理制衡是借助道德力量和制衡化机理,实现对皇权的引导、规范和限制,并就其中的制度依托、话语形式和政治实践展开讨论。陈金凤《汉光武民族政策论略》分析了光武民族政策与治国方略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韩玉德《命相论与西汉政治》、孙家洲《再论“矫制”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金秉峻《汉代乡里统治之变迁》。
f管东贵《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史急剧震荡的深层含意》,指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之间的百年历史由郡县单轨的皇帝制转变为封建郡县双轨一体的皇帝制后,才逐渐趋于稳定,其间含有深刻的道理。蒋菲菲《试论华阴平舒道玉璧之谜秦亡新解》具体分析了华阴平舒道玉璧事件的由来及其与秦朝灭亡之间的内在关系。秦进才《两汉“朝”的称谓管窥》通过辨析“汉朝”、“王朝”、“郡朝”、“本朝”的概念,分析了汉代的社会特色。王柏中《汉代庙制问题探讨》认为对汉代庙制问题不能单从礼学的角度评判是非,而应放在汉代社会具体背景下进行考评。关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论文还有张铭洽《汉代“孝文化”勃兴原因浅析》、韩玉德《命相论与西汉政治》、张海云《论秦之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王世荣《秦人政治文化的特色》。二.秦汉学术与文化集中研讨的问题是秦史学、汉代文献、黄老思想和黄老政治、汉代诸子、史学家陈寿、陈直研究等。这一专题的论文有36篇。研究秦汉学术的有张秋升《西汉人历史观的基本特征》指出天意史观、君王史观和道德史观是西汉人显著的历史观。李广健《论〈汉书董仲舒传〉几项“皆自仲舒发之”的事》通过个案分析,厘清了汉武帝一朝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胡志宏《秦汉史与西方汉学》澄清了一些围绕着秦汉史的汉学观点,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