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在基于这种认识上,我充分利用本校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氛围,创设情景,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再现动具体的场景氛围:浩淼的大海、无限的荒漠、青葱的原野、破败的古寺、寂寞如泪、丝竹如泉,均可以呈现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能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情景中,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融为一体。如在讲析《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我从网络资源上下载桂林山水的游览视频,让学生从文字到直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场景。在教学《长征》时,剪辑电视剧《长征》片断,让学生走进战马嘶鸣、弹雨纷飞的战争场面,感受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前赴后继、勇敢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稍作点拨,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进
f行对比的冲击,我相信学生是不会轻易忘却的。二、挖掘教材,整合信息,启发创新。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是一种新型
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对信息的过滤、筛选、提炼、整合,是“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人的智能,提高生产力的关键,许多未来学家指出:“新的经济要求掌握符号形象抽象的技巧,要求合乎逻辑的说明问题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其它方面的能力。”这里的信息,可以是数字、声音、色彩、质感的,也可以是几何的、静止的、动态的,还可以是多种组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每到新学期开学,我提前备好语文课程,每一课的备课资料、教案、课件,都在电脑中设为共享,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资源,根据教学要求及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讨论、质疑。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不同意教师观点或教材、教辅资料的某种说法,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到自己乃至大多数同学认同的观点、看法。对我而言,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睿智的思考、心灵的交流,也许是我最关切的。在人教版十一册语文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有的介绍了科技新成就,有的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如果单凭学生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