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传统文化中,对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是相当看重的。
f什么使孩子好问的天性渐渐丢失了呢?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袁先生一语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自身。考试主要检测学生明白了多少、知道的程度。应试的压力步步传递,升学的期望层层放大。教师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空灌输知识,强行历练、拔高难度、机械重复,听讲、记忆、练习,成了学习的全部,且从学校延续到家庭,不断压挤着孩子生活的空间,消耗着他们宝贵的生命,即使自上而下齐呼“减负”仍收效甚微,这成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如此背景和重压之下,不少孩子有时甚至连自我存在都难以觉察,哪来问题意识?3寻得学生问题意识生成的基准线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课题组进一步厘清了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小学生6~12周岁之间,被强制在学校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特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还很稚嫩,自我独立意识薄弱。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其思维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见人所不见,想人所不想。有时受某一现象启发而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广义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通过创造适宜的条件和环境,促使对象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特定活动。这里指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教师通过长时间的指导、帮助和训练,使学生获得某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活动。实际上,面对原先就有着一定问题意识的小学生,我们所我的培养应该依次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保,即保护孩子好问的天性,使他们想问;二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