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三、研究的过程几年的时间里,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明确活动指向。开放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策略之一。每一学期,我都要给自己定的课题上三堂实验课,向学校小学组开放。我认真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个环节,力求使课题研究的宗旨在课堂上充得到分体现。我力求改进教学评价,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主旨,将教学态度、媒体使用、过程推进、方法点拨、教学素养、即时效果等列入评价内容,让听课教师填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评议表,在肯定成功做法的同时,提出相应建议。课题组集中整理大家的意见反馈给上课教师,让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施水平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我力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和强化师生共同的问题意识,形成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与习惯,使师生都具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头脑,所以,我要求每节课、每次研讨活动,都要明确问题意识培养的目标,将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始终,成为自己的行为自觉。2找到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根本点如前所述,普遍认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出于:权威的慑服(书本和教师绝对正确,无可争辩)、教学的遏制(一味灌输)、课程的迷失(重理轻文)、应试的误区(重知轻能)、传统的阻挠(中庸、服从)。人的问题意识与生俱来,从孩童到就学,是人生中疑惑最多的时期,孩子从刚呀呀学语,就问这问那,天空、泥土、花草、树木、飞鸟、虫鸣,乃至家里的一切物品,都是他们发问的对象。这段时间,儿童轻松愉快、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孩子进入小学不久,为什么会逐步变得沉默寡言,对接触到的更新鲜事物就视而不见,甚至麻木不仁,再也没有了发问的激情和冲动呢?是因为有了课程和教材?课程和教材不仅没有束缚儿童发问,还为他们的发问提供了新的领域和天地。那是孩子接受了文化教育,受到了传统的压制?如果是,那我国传统文化怎就孕育了光照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明”?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将“学”与“问”相结合的精典论述。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到后人的“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再到宋代朱熹的“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直到陶行知所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