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乐昌一中刘芳
论文摘要: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当做艺术创造活动,以文质兼美的课文为审美对象,通过富有形象性的课堂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内容,借助艺术性的教学手段,精心创设美的艺术情境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引导学生获取真知。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语言形象性内容感染力手段艺术性
“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会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曾作如是说,因此,重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势在必行。从美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艺术创造活动。成功的课堂教学能产生吸引人、感召人、诱导人的艺术魅力,并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审美对象。如果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形象性的课堂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内容,并且借助艺术性的教学手段,精心为学生创设一种令人如痴如醉的情境、学而不厌的氛围,最终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鲁迅语)的效果,启发学生探求这些作品所蕴含的美,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呢?我在近几年来的语文实践中,有
1
f意识地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一、课堂语言讲究形象性。美的事物或现象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色、声等呈现出
来的,因此,可以在课堂语言上下功夫,锤炼出富有形象性的语言,这样呈现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课文内容,还有无时不在的美。我在备课过程中,力求消化教材,把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胸中之竹。有了真切而充分的体会,在课堂上就能旁征博引,让知识之花绽放异彩。要真正掌握教材,单单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突破了几个重点难点是不够的。还必须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设计,使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能在开讲的那一刻便抓住学生的心。比如,在设计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我一改诗歌讲授的逐句分析法,而是在讲授新课前引用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
f通过诗歌尽言离愁之苦,铺陈游子心中的无奈,为课堂教学先行奠定了悲苦的感情基调。转而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细细描绘,用心笔在眼前绘制一副水墨画:深秋,黄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