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的“一所中国式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的实验学校”。音乐教育是育才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充分重视与运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方法重视实践,主张“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信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作为教、学分离、严重禁锢学生思想、束缚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对立物,它既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更恰切音乐教学的学科特征。音乐是一门重技艺、重直感的表现性艺术,“做”可以有效地实现理论与技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时,音乐艺术又具有极强的创造性特点,从一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一系列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主体的创造性,否则,音乐便成为“死”的音符,毫无价值。劳动锻炼了人的思维,通过“做”的实践,无疑会积极地发展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育才的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论的现实意义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外音乐教育实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学法理论学说也流派纷呈,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那么“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是否已经落伍,没有可取之处了呢?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最突出贡献,是有效地克服了教学中教、学分离的弊端,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有机地融为一体,然而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还依然存在。音乐是一门既有技能性,又有整体性、审美性的学科。其技能性表现在,以听觉和动觉为基础的音乐表现(表演)必须通过直觉听觉技能和表演媒体操作技能的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来实现,在教学上,即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双基”及专业音乐教育中的理论课(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配器法、歌唱技巧、乐器演奏技巧、音乐史学等)部分。其整体性、审美性表现在,这种长于表现情感的具有非具象、非语义性特征的音响艺术形式,要求人们必须在音乐体验学习、表演中从整体上感受和把握音乐的形式和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作品的审美价值。很明显,理论(双基)教学只是音乐学习和表演的工具和手段,学习和表现“音乐”,进行音乐审美才是根本的目的。长期以来,由于音乐教学内部分门课程的系统化,出现分科越来越细的趋势。分科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简约性虽可使各科的学习更便捷和有效,然而,这种支离破碎和专门化的音乐学习,实际是对音乐艺术整体的肢解,由此形成的“重技轻艺”和理论与实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