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当然,这和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较多有很大关系。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兴趣的了解与测试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实际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的。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个体,忽视学生群体,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四是存在形式化的倾向。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实验,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课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有明显的区别。五是存在孤立化的倾向。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殊不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据统计,美国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至少6-8%的美国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一般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