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先决条件。中小学生经常出现胆怯、焦虑、苦恼、烦闷、自卑、自私、嫉妒、不合群等行为,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又不会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他们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又有很大的幼稚成分。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有必要针对中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目前发达城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前列,很多学校开设了心育课,配备了专职心育教师,建立起心育及心理咨询网络,以上心育课、团体咨询、个体咨询等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市近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发展,但不尽如人意,必须在以课题为先导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顺利推进,以改变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存在学科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强化其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在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潜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有的学校一味地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二是存在医学化的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是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
f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的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领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一旦自己去心理咨询室,那就意味着自己在心理上有严重的疾病,还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非议。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三是存在片面化的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遭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