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考试大纲》猜题卷语文(第六模拟)【命题依据】本套试卷根据新近出台的2018年高考《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规定和《考试说明》中所附样题命制而成。【命题思想】①在命题思路上,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立场。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涉及小说主旨,涉及反思、成长,涉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则注重引导考生思考、解决现实问题。②在考查内容上,体现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全卷对《考试大纲》规定的六种能力层级都有涉及,整体上加强了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亮点试题】第9题,紧扣材料所展现的社会现实设题,答题既要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还要结合考生自身认识,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划郑重地刻下宇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创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科,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丈宇,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与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来源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对殷墟开展发掘,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脱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
f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文明的起源,承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