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画下的思路,一步一步地脱稿复述所学文章。
经观察证明,这个环节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课文的原认知程度,通过学生复述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快的检验出学生对已学课文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作有针对性的补充。
(2)复述导图,分享心得。
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讨论式课堂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与组员进行共享,然后,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商讨文章内容,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讨论,最后推荐小组内部最终确定的导图方案,派出代表向同伴讲解课文。
(3)修正补导图,师生合作。
在学生讲解课文过程中同步进行。教师根据学生所复述的课文内容,在导图中进行修正和补充,同时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理解上的偏差,学生修正自己的思维导图,扩充知识点。
过程解读:语言教学要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教学中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要同时兼顾,方能取得教学成效2。经观察证明,这个环节利用导图进行师生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互补、相互促进的过程。与此同时,摆脱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语言表达的积累,训练学生的说话、听说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向同伴解读文章的过程中,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培养其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课后完善思维导图,复习背诵课文
借助在课堂中已完善的思维导图,进行课文的再一次复习。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或背诵文章,同时用笔记录下自己新的理解,检查自己阅读理解上的遗漏,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过程理论模型
f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对以上教学流程的分析后,笔者进一步研究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梳理,总结出的理论模型,如下图1:
1
学生的使用: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文预习,通过绘制导图过
程中,将文本信息解读为图式,增加学生预习的趣味性,通过动手,调动大脑
思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上课过程中,学生借助导图向同伴及教师分享
其解读文本的过程,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都不同,此时导图能够很好地引导学
生进入思考阶段,在同伴分享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对文章进行全方位
的解读,扩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表达和思考的能力;课后,学生能够
借助导图进行文章的复述和背诵,并对文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