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传统的教育形式。
三、对小型美术馆公共教育提出的建议
相对于大型美术馆来说,小型美术馆在资金、人员、场地和合作机制上都受到诸多限制,但笔者认为,小型美术馆的存在本身就不应与大型美术馆进行抗衡或比拼,而应当在整个城市的文化构成上弥补大型美术馆的不足。小型美术馆的地理位置往往深入社区的能力更强,其空间体量对受众来说也更具亲和力,因此并非毫无优势可言。以下对小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设计提出三点建议: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一)建立平台,增进交流与合作
小型美术馆由于缺乏专门的评价体系,因此在确立发展方向、争取社会资源的过程中不得不参与和大型美术馆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型美术馆的“先天不足”就使其极难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小型美术馆应当联合同类美术馆形成联盟,基于相似的条件和共同的目标,建立符合小型美术馆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系,全面反映小型美术馆的发展动态,鼓励特色化建设,树立标杆、交流经验、探讨方法、寻求合作、集体发声。
(二)立足社区,强调定位的差异化
小型美术馆所面对的受众大都来自周边社区,因此小型美术馆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联系的主要实现方式就是公共教育活动。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有限性,小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不必求大、求全,而应专注于与自己定位相符、且容易进行资源组合的题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以专题的形式持续性地设计公共教育活动,不但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还可以在同一个题材上针对同一类受众进行循序渐进或发散式的活动设计,如此才能对受众产生源源不断的吸引力,真正达到提升受众审美素养的目的。
(三)多元探索,拓展公共教育的新视角
在项目构建上,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公共教育往往是美术馆单方面设计、发起、组织的活动,但多方面资源和能力都有所欠缺的小型美术馆应当打开视野,争取与各类专业机构的通力协作,明确自身在公共教育中的角色和功能,把专业的部分交给专家做。而小型美术馆通过其艺术和场馆资源提供一种开放式、非强制的公共教育氛围,和多方交流合作各显其能的文化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打造优质的公共教育项目。
四、结语
如果说大型美术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杆,那么小型美术馆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温度。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要树立标杆是容易做到的,而提升整体的文化品质和大众的审美水平却需要更多小型美术馆填补许多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型美术馆的公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