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愁”看余光中之爱国情结
吴必娴09中师(2)班2009015244148
摘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诗歌中能够寻找到他内心的情结。其中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乡愁是大部分诗人最爱写的内容之一,也是最难写的。乡愁,是一种思念家乡的忧愁的心情。而在余光中所描写的乡愁却显得那么清新委婉而又重浊沉雄。这种乡愁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为何能够写出这种“乡愁”、为何有这种乡愁、如何表现的,需要我们透过诗去看余光中的爱国情结。
关键词:余光中乡愁爱国情结两岸
余光中是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因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和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让台湾独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余光中,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余光中从小就已从一些思乡的诗句中产生了深深地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14
f余光中在80年代后就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乡愁》写于1971年,是余光中乡愁诗的代表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恋母的乡愁;“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是情爱的乡愁;“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是生死的乡愁;“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空间的乡愁。“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