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专家名师的通识培训和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学生课堂学习的激情得到激发,潜能得到释放,活力得到展现,课堂效益不断提高。但笔者在新课改调研中发现,由于这样那样的一些原因,新课程理念在毕业年级课堂教学中推进遇到了瓶颈,特别是部分学校高三复习课课堂教学(这也绝不是个案),可以说成为新课改的“盲区”。道理很简单,因为高三时间紧,课堂教学容量密、强度高、速度快,很多老师为了追进度,赶任务,不由自主地采用了自己更容易把握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师主讲,生主听;师主考,生主练;师苦教,生苦学。教师千辛万苦备课,搜集资料,认真讲课,生怕哪个知识点、考点没讲到,一节课讲到底,总觉着时间不够,经常是下课了总感到还没讲完;学生精心复习,认真做题,努力听讲,担心老师强调的哪个要点没记住,一节课听下来,却总觉着内容不少,收获不大,总感到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课堂效率十分低下。究其原因,教师讲的都是一些共性知识或自以为重点的内容,但不一定符合每一位学生的要求和实际,加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低,感兴趣的内容少,所以出现教师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的结局就在所难免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在容量密、强度高、速度快的高三复习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更新观念,创新复习课模式,提高复习课效益,坚决贯彻落实“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主导组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尤其是以学生积累感悟、体验实践为主的语文学科,更要在复习课中减少教师的讲解和练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具体思路是:在语文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学生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扎扎实实地积累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写作实践;切切实实地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潜能,提升考试成绩,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轮复习:让学生读考纲,明方向,找规律,树信心。第一轮复习往往就在师生刚刚匆忙地赶完课本内容后进行,如果立即进入课本基础知识复习,缺乏缓冲,学生难免产生审美疲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方向,复习就会显得盲目,效率低下。所以,第一轮复习课语文教师最好带领学生结合高考题共同钻研《课标》和《考纲》。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要依据近年来的考题解读《课标》,重点是让学生明确《课标》中的“目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