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的“自改”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明确地提出了要学会修改自己作文的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老舍先生曾说:“删改自己的文字是多么要紧的事。”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也曾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本领。”这些话都强调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可见要把文章写好,自己动手修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兴趣,培养自改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所以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必须从激发自改动机,培养学生自改意识做起。对于小学生而言,运用听故事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是个简单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影响孩子。例如:鲁迅先生说:“写完文章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160多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上,进出都要看看,随时改正,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欧阳修、王安石等一些古代大作家对自己的诗文都下这么大的修改之功,这正告诉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决不能轻视修改这一环节。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资
f料……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学生就会逐步明确“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了。二、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文教学中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说自己想说的话,把写作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改作文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得花一番心思。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好作文后就大功告成,觉得不需再改了。其实,这往往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修改作文,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修改文章,往往从标点、内容和语言三方面入手。内容的修改一般有“删、增、调、换”法。而语言上的修改一般是把有毛病的字、词、句改得有文采。教师可先示范,给学生引路,通过具体分析评改一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学会教师的批改方法,直接感知如何修改文章。如:教师可把有代表性的文章用大屏幕出示,逐句地评改,并说明这样改的理由,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知道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