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对策
作者:谢瑶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0期
摘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人口流动受限。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面积向城市转移,“农民工”成为本时代的新热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撼动下,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在各地呈现新变化。立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状况和学者的长期研究,结合笔者访谈,本文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重点,对金融危机后劳动力转移的利弊条件及合理构想进行讨论。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金融危机返乡创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其解决的关键在于转移农业剩余人口、实现农民非农化。“农民工”热在补充城市劳动力同时亦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对国家政策提出新的要求。
1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是通过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消除农业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两方面,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
改革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1978到2004年间约有两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也大量涌向城镇。这一时期共出现四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高潮。
学界及政府机构通过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指出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包括就业转移、区位转移和产业转移。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三种途径:一是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仅进行产业转移;二是在居住地的乡镇中小企业就业,有的家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选择在乡镇发展个体户工商业;三是转移到大中型城市学习技能,参与城市建设。
2已有对策总结
各方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对改善有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现状其对策提出建议:一是综合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包括教育投入和职业培训,并着力构建社会资本;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体系;四要立足长远目标,在管理方面寻求户籍、就业、土地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第五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同加强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最后须注重区域化调整,强调政策针对性,如苏南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就地转移等。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3补充建议
返乡农民工吸收过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管理、操作方法,成为农村崛起的中坚力量。国家负责机关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着手制定扶助返乡剩余劳动力创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