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哲学归纳
1.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4.意识有错误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5.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6.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7.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8.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9.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10.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11.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1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不可分割,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14.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5.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16.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17.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发展的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