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年)苏轼创作《题西林壁》,其中的哲学思想也是苏轼价值观的体现,以诗文形式启人深思并且耐人寻味。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因为出发点不一致,所以思考立场不同,这样一来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获得的结论不同。
苏轼通过游山体会总结人生观点,观看高峰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位置等也不一样,客观事物以不同出发点认识并不全面,正因为片面性的观察认识,模糊了事物本身的真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相,观察范围过于狭小,限制主观意识发展。面对生活中与别人不同意见或者看法,需要转换思考角度,打破狭小认识范围,这样才能真正摆脱主观成见,正确认识事物。亦或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表示人生在世,并不会一直安安稳稳,一定会因为一些事情而不断漂泊,好似鸿雁一般。“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即便在某个地方停留,也只是留下一些走过的印记,但是等到再次启程,无人知道临走的方向。该诗与《题西林壁》在人生哲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其中有人生渺小、短促之感慨,但是主观意识为眷顾人生,以及逝者如斯,人生还需继续。人生在世,遇到过、经历过的很多事情或者事物等,都值得回味,激励人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一定要向前看,树立强大的内心支撑,形成豁达的人生观。
2感情多变,生活信心的和谐梳理
古诗文创作者常以自然事物为载体抒发自我情感,这种抒发手法可以更多的了解自然,同时又可以抒发或者寄托不同情感。通过对月圆变化的观察,将自己情感变化融入其中,实现自然与人生的和谐、感情与生活的和谐。苏轼的《水调歌头》便是“忘我”和谐状态的全面体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面对中秋佳节,举杯问向青天,月亮什么时候有的?将苏轼率真的性情彰显出来,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所经历的伤悲之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赞美明月之美的同时,将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全面托出,明月已经诞生很多年,在这样月圆的时刻,向往月宫中的日子。面对人间苦恼,将这种心情寄托在古诗文中。古诗文的后半部分,苏轼面对月宫寒冷的情况,决定留在人间。
此时的苏轼被贬,担任密州知府,中秋佳节,想起自己的弟弟苏辙。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将中国人探索人生意义、价值的精神体现出来,同时打破现实功利对思想的局限,告诫人们不能活在虚幻世界中,必须抓住事物矛盾体,正确面对对立、统一的关系。世人聚合离散好比月亮的阴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