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运用,估算很快得出结果,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在买东西之前先进行估算是很有必要的。教材中有关应用问题的估算要求比较少,就需要我们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估算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是现实的,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我引导学生估测一粒花生的质量,可以先称100粒花生的质量,也可以先称10克花生,再数有多少粒,等等。通过这样的估算训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用它可以简洁并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在培养学生估算技能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估算的意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学到了知识,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可以由他们去掌握,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使学生产生乐趣。
3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策略。在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值,估算中也往往用同样的方法。但实际上,“四舍五入”法只适用于单纯的计算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此法往往不够准确。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在具体的估算过程中,有以下几种常用的估算方法:①凑整法。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整千数进行计算。这种最简便的估算方法,在一年级就渗透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例如:259,472,829,616,不计算,很快说出以上算式的得数大约是几十多。②根据位数估算。例如:三年级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625÷5,432÷3,根据被除数的最高位与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就可以很快地判断出这道题商是几位数。③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比原数小“,可以判断结果798是错误的。④收尾法。例如:532984,只要看个位上3加9得12,得数的个位上应该是2,而算出来的得数个位是4,从而可以判断这道题是错的。⑤根据数量关系进行估算。就是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通过寻找对应量的方法而进行估算。由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也会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总之,估算不是一章一节的内容所能涵盖的,估算能力也不是一朝半夕可以锻炼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