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要理念。以和为贵的上下级关系“和”是企业管理的最佳境界。一个企业的“和”,首先应该是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和睦关系,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和无寡”。当一个组织内部的上下关系互相协调,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怎么会觉得人少呢?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板与员工关系紧张对立,员工三天两头地闹事罢工,或者上班人来心不来,工作不认真尽责,用消极怠工来发泄心中的怨气,那么,这个企业即使人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至少也是效益低下,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笃信“和为贵”处世哲学的华商们,都很善于处理令许多西方老板很感棘手的雇主与员工关系。他们不但在企业中实施仁政,善待员工,而且还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所以,在大多数华商企业里,劳资关系都比较和睦融洽,一般都不会发生工人请愿罢工的事情。当一个企业能“内求团结”,老板和员工能和谐友好,融洽一致,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时,那么这个企业就有了“外求发展”的良好基础。所以,企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认真地加以倡导和维护,对企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儒家所提倡的“和为贵”思想对东亚民族影响很深。在日本的企业决策中,也处处体现了“和为贵”的精神。日本管理人员在做出决策时,总要同他们的同级和部下商量,决策往往是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制订出来。这就使得决策者与下级之间能保持紧密的联系和融洽的协作关系。领导意见不是强加于人,而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决策本身也就成了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过程,同时也为各类人员同样协调地执行决策奠定了基础。因此,做决策虽慢些,可是一旦决策制订以后,推行起来却非常顺利。集体决策为组织关系的协调创造了条件,而协调的组织关系又为决策的高效化提供了保证。团队精神与儒家文化的渊源“仁”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其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所谓“仁”,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一般可理解为同情心、友爱心。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家庭与每个人联系起来,需要人人从自身做起。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管理思想,提出要把仁心“推己及人”,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达到群体的安定协调。先哲们的思想与西方的“团队”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团队建设由于日本的成功而在世界范围内大为盛行,很多企业也因
f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