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再来研究诗词或楹联的写作也不迟。
关于对仗,楹联对仗的方式方法和一般规律,大致上和诗是一样的,但是仅仅是大致而不是完全。比如前期重点解释的“流水对”,我个人的建议是不适合用在楹联之中。简单地说,流水对的特点是上下接续,而其本质上,是不完全属于“对仗”“对偶”的性质,形成不了基本的对称性。这种接续特点,其实和对仗的那种“呼应”关系是不一样的。楹联这种体裁,虽然和诗词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但是,毕竟属于一个独立的文体,所以,并不能完全等于诗词。
还比如,楹联中有一种是“无情对”,这是楹联独有的特色形式,但是如果把“无情对”放在律诗里,就肯定不允许了。律诗要求的是连贯一体性,前言要搭后语,围绕着主题而谋篇,每一句之间,甚至不相邻的两句之间,也会有一定的脉络或呼应的存在。诗词不可以“无情”,而楹联之“无情对”,缘出于这种体裁衍生出来的趣味性。也就是只有“对”而没有“联”,词性及平仄都符合对联要求,上下联的意思
f却不许有任何联系,这是对“对联”要求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特例,可以划为趣味联的一类中去。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某报纸征联,出的题面是“五月黄梅天”,在众多应答者中,竟然是这样一联得奖了“三星白兰地”,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啊。原来,这是某酒厂做的广告方式。关于这个“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词性对的很工整。我们也不妨看一下它的平仄,权当平仄知识温习,上句“三星白兰地”是“平平仄平仄”,这格式熟悉不?对了,正是我们在讲近体诗平仄时说的那拗”之句型,正格应该是“平平平仄仄”。其实这样的特拗也属于拗救过的诗句(自救性质),这在近体诗中是允许的,不被看做出律。我在上讲时说过,正规的楹联句中不推荐“拗救”,但是,时而也有这类拗救之句的出现,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大多属于趣味的机关的或者非正规的楹联,它重视的是某种联外效果的体现。
类似的无情对,比较有名的还有“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树已千寻难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等等,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和来历。无情对,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要逐字相对,却毫无意思上的关联。这种楹联游戏趣味性,也是它普及性很重要的一方面。
f说到对仗,这词性及其平仄声律其实仅仅是最基础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文字的熟练把握能力,对各种知识底蕴的丰厚程度。这样,不管是“正对”还是“反对”或是什么“顶真格”啊,“拆字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