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为止。这是古时儿童学习的必读书(也是我们现在初学楹联的朋友的必读书),必须要滚瓜烂熟的背下来。从小就对“对仗”的概念耳熟能详,脱口就来。比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那么,在日后吟诗做文以及应答对联,甚至多数都能张口就来,这在今天看可能是“奇才”了,而对古时的文人来说就不是什么难事。
我们还注意到,这类声律启蒙类的教材,都是按《平水韵》的平声部来分章节的,一东二冬三江等等。这样,对诗词所专用的属韵平水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熟悉了,而无须象今天我们面临的这么大的困难,面对诗韵头都大了,甚至还在为新韵旧韵而做无谓的争执呢。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不一样。今天的教育体制,对古典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以至于造成我们对古典诗歌类的体裁越来越陌生。文化上美学意义
f上的东西,其实是不以时代而论的。这些反映人类美学上通感的事物,被某些人说成是已经过时的“老古董”,其实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古时人们看山、看水、看月、看花看美人,都会有一种美感上的享受,今天我们会因为时代的演变,而失去这些美的享受了吗?
面对皎洁的明月,我们同样会做浪漫的想象,我们也同样会感受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时明月照古人”,同一样的感受,并没有什么古今之分的。强行人为地割裂历史,其实是很愚蠢的事。同样,关于词性的划分,有人说了这是现代语言学的产物,古时是没有这些所谓名词啊,动词啊,主谓语啊这类的文学术语的。所以,写古典诗词可以不必拘泥于词性。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现代的这些词汇是哪来的?还是根据传统的文化遗产整理总结归纳出来的哦。我们看前面举例的《声律启蒙》的一些句子,这个作者车万育是明代人,他肯定不知道这些文学上的术语(名动副连助这类的),但是,我们看他的对仗句子,词性分配丝毫不乱。再看以往的那些优秀作品,哪一个不是文笔精湛?其实,词性的正确搭配正是写好句子的基础。
今天不是要讲“楹联的对仗”吗?前面说的这些和我们做楹联的对仗有关系吗?关系非常之大,有了前面所铺述的
f关于均衡的审美观的认识,有了对词性的本质上的理解,对仗,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什么难的事了。至于什么样的词字是属于什么样的词性,这类基础的语文知识我就不在这里讲了,如果连基本词性也分不清的朋友,可以先补习一下基础的中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