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是不痛快,当然也就无美可言了。不管是通过视角感受到的,还是通过事件(包括心理情绪)反映出来的,只要出现某种大局上的不平衡,就具有一种对美感的破坏因素。而文学上的对仗,正是反映并涵盖了这两方面的特点文字上的形式之对仗,及文意上之内涵的比较和关联。最能突出并反映这种对仗之美学特点的,当然就是我们要讲的楹联。
还用前面说的绘画构图方法来比喻,达到均衡和对称,是目的。而各种具体的构图方法是手段。这具体的构图方法,用在诗学及楹联对仗上来说,就是各种对仗的形式和技巧。其实,绘画和诗学是具有通感之美的。比如绘画构图中讲究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以及“开合争让”“疏密聚散”等技法上的要求,同样可以运用到我们对仗句中来。
所以,在讲对仗时,我们提到各种各样的对仗方式,正对反对流水对,以及楹联中常见的什么“回文格”“拆合格”“镶名格”“拟人格”“叠字格”“顶真格”等等这类的,我们都可以具体介绍。但是,在认识这些具体的对仗形式之前,必须对“对仗”本身的意义有所认识。不然,死记硬背去记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不仅不好记,而且记了也没用,不了解其内在本质,你也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啊。即使勉强用上
f了,也不能恰当地用它表现出应有的美学效果。前面罗嗦这么多,就是为了从对仗的根本上先有所理解。
说诗词曲联考究的是文学的基本功,一点也不错。除了我们前期说的声韵问题,最基本的,还是文学上最基本的知识词性。哪些是名词?哪些是动词?还有哪些是形容词、副词、连词、数词量词等等。对于楹联,词性尤其显得重要。上下联词性要一致,这是楹联的基本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同类词性要在相同的位置同类相对。这也是前面所说的取得“平衡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上下联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对称。体现在文字上,就要上下对应词的词性要一致。
严格的说,词性一致,词类也要一致的。但是若这样,不论是对诗还联,都限制的过于死板了,所以,我们现在对对仗词性相对的理解,一般是只要求词性一致,词类就不做过多要求。况且,若强行要求词类一致,其死板的特点是容易“合掌”,变化太小,难以出新。
在古时,儿童的启蒙教育,“对仗”是必须要先学习的课程之一。比如《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笠翁对韵》、《声律发蒙》、《对属发蒙》、《对类》等等。这类的教材,大致都
f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从一字对一字,发展到十几个字的对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