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空间范围。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而是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苦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前提是币值稳定)
二、会计记账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对于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凡是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
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符合费用确认标准的本期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我国以权责发生
制为会计基础
(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指对收入和费用按照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客观性或中立性:可靠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有用性):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
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首要质量要求
(三)可理解性(明晰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企业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应仅以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f(七)谨慎性:(稳健性或保守性)该原则要求企业对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八)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应当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不得提前或延后
第四节会计核算方法
一、会计确认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辩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账务报表的过程。确认的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可定义性: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加以确认就是可定义性。(二)可计量性(三)可靠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