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则必须就近收集生物质资源、就地制取生物质气。根据这些特点,
f建筑领域使用低碳能源还是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利用不同能源的特点实现互补。同时,对各种能源的评价也要多元化第三看“低集中度”。低集中是相对于大电厂、大电网、大垄断和大集中而言的。分布式能源将是未来城市能源的发展趋势。但鉴于低碳能源的低能量密度和城市建筑的三高特点,未来城市分布式能源将会是一种大分散小集中个别用能的模式。它有别于大电网集中供能全分散楼、户、室用能的传统模式,末端负荷变化无缓冲地直接冲击大电网也应有别于大电网集中供能城域或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的模式。传统区域供冷供热模式由于只是将末端负荷简单叠加,相当于凭空增加了冷热量的输送能耗,即使是输送温差较大的供热管网,也出现小到2℃的温差。作为未来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将形成能源总线和能源互联网、以热泵为主要提升能级手段的全新供能模式。低碳城市建筑能源规划一级为什么低碳城市需要建筑能源规划二级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低能量密度和产能不连续的特点需要在区域层面上进行统筹,充分利用同时系数和负荷参差率等进行调控三级例如,所谓“零能耗”或“零碳”建筑,就是通过节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使单位面积化石燃料的平均年一次能耗降低到15kWh以下,即相当于184kg标准煤,约55kWh电。而根据调查,上海住宅平均年用电量约30kWhm2,这就意味着零碳住宅80以上的电力要来自可再生能源。每户平均需要约160m2的光伏发电。上海有450万个家庭,需要光伏面积720平方公里,是上海市总面积的10以上。因此,在紧凑型城市中以一家一户或单栋建筑的形式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区域范围内,利用末端使用的时间差以及不同功能建筑负荷的参差率,可以实现规模化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区域范围内使碳减排量达到规模化,可以实施“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PCDM”,从而将建筑节能纳入清洁发展机制之中三级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即CDM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代替其本身承担的减排量。进而在国际上形成了规模日益扩大的碳交易市场。但由于在建筑节能领域,如何计算、监测减碳量的方法论,以及如何确定各类不同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碳排放基准线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尤其是建筑设计时的预估节能量与实际运行中建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