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4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理论体系框架
41理论体系的层次结构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全新的本土化命题。1991年,辜胜阻率先使用并拓展“城镇化”的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使用“新型城镇化”这一定义,并明确了其内涵,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我国之所以以“城镇化”这一概念而不是以西方国家通用的“城市化”来表述,源自于我国独特的城市化道路。在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结合的过程中,研究广大农村经城镇化向城市化过渡的过程,城市化可视为是城镇化的远景,但具体到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又形成一套独有的理论与经验汇集。这些理论、规律和方法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实践提供具体指导,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信息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因而,基于拉卡托斯的科学研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究纲领理论,我们可以自内而外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理论体系分为理论内核、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理论环境四个层面(见图1)。
42理论体系的内容分析
421内核层次
任何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都以逻辑起点为理论内核,这一理论内核也可称为基点,是对基本概念内涵、特征、方法的解读。理论内核是整个理论研究的关键点,由理论内核的展开而形成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架构,对理论内核理解的深入则伴随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当理论内核被质疑甚至证伪时,整个理论体系就成了将倾的大厦。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的农村内生城镇化理论,成为认识中国特色城镇化学术内涵的基础和实践探索的依据。至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这一命题,因其独特性、新颖性,目前尚没有对其内涵、特征的系统讨论,但我们参考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等同位类概念的理论界定进行解读,并寻求其逻辑起点。
关于城市信息化,存在着多种解读,如姜爱林认为是城市社会经济结构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重心的一种过程;葛伟明认为是以城市为主体、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王远桂认为是在城市生活各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城市信息资源,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的过程11。
关于国家信息化,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给出的定义是“在各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关于社会信息化,王旭东12认为是发展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创新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人类社会诸方面向更高阶段智能化变迁的一种历史进程。
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