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色彩美、修辞等方面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以第一句为例:“清香”是断续续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也是隐隐约约的,这两者都有幽雅迷离、疏忽飘渺的韵致,作者抓住的正是两者的神似之处,运用通感和比喻的手法造成感觉的转化,创造出鲜明的形象美。把光影朦胧的月色与小提琴的美妙琴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享受。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把这种美感体现出来。
2融入文章,深度揭示美。
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含蓄,学生不易体会,要求老师着力去挖掘,使美的内涵显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接触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3学会欣赏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教师只有通过审美,以自己的眼光认识和发掘教材的美,契合融进自己的情感,对教材的美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才能启发学生探求这些作品所蕴藏的意境、情趣。有意识地从启迪学生审美意识入手,引发学生发挥想象,在欣赏作品各种美的同时,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最佳途径。比如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背景,把整个课堂都渲染成中朝两国人民离别时伤感的氛围,教师可以饱含感情地朗读了全文此时同学们定能有所撼动。就在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提问“你想说什么”同学们都会把抑压在心中的感情表现出来,纷纷赞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然后顺势让学生品读全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再细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能力,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表达,提升学生审美情致,准确的引导学生对基本善恶的判断认识,实现小学生语文美育的目标。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