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刺激其古史辨思想的发展,引发r对学界影响深远的古史辨运动。④新潮杂志社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3口,转引自刘媛媛《校园刊物的旧之争19171919北大内⑤Wa
gFa
se
王讥森)FuSsu
ic
AIJifei
Chi
eseHistorya
dPolIticsNcwYorkCambridgeU
iversityPrcss20006263页,王先生对傅氏何以转向兰克史学有解释,可参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9233页。以下简称《全集》。之一①。傅氏转向史学的原因不甚清楚。王沉森先
f生认为,或因其在德三年经过对中国古代史的思考,发现自己在此领域才能取得成就②这似也与受其北大同学顾颉刚18931980的影响有关。如本文所讨论的傅氏治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思路与方法及其对“间接史料的态度,似乎即受顾氏影响。然而归国后不久,二人在中山大学共事期间反目,傅氏随后创建“史语所”并扛起“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大旗,要“保持亭林(顾炎武)、百诗(阎若璩)的遗训”,要“扩张研究的材料”、“扩张研究的工具”,其对待古史及史料的态度也由疑古转向重建,似有与顾氏立异之意7。这也正说明他受顾氏的影响与刺激。综上所述,正是清醒地认识到其所处时代为“中国近代文化转移的枢纽,傅氏对中西学术皆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因而对其利弊得失有所抉择,有所扬弃。既吸收传统学术中积极的一面如清代学术中“怀疑的精神”、“朴学家的方法和精神”等,又汲取各种与“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如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德国历史语言考据学”等,又受其同时代人如胡适、顾颉刚等学术思想的影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思想与方法。下面即以《辨证》为例试作具体分析。傅氏强调,史语所之设置“正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此虽旧域,其命维新。材料与时增加,工具与时扩充,观点与时推进,近代在欧洲之历史语言学,其受自然科学之刺激与补助,昭然若揭”3(第六卷,P6)。《辨证》是对清代学者阮元《性命古训》的辨,将语言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即以语言学的观点解释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是用新“材料”、新“工具”、新“观点”解决旧问题的典范,正体现他所说的此虽旧域,其命维新”。辨证》是1947年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时傅氏所提交两部代表作之一,认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