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冲击。傅氏曾将清代学问分为五期,而以古文学家章太炎18661936、今文学家康有为18581927为第五期代表,前者结束第三期“就是钱晓征、戴东原、段懋堂、王怀祖的时代”,后者结束第四期“就是孔众仲到俞曲园的时代”;“中国人的思想到了这时期,已经把‘孑L子即真理’一条信条动摇了,已经临于绝境,必须有急转直下的趋向了。古文学、今文学已经成就了精密的系统,不能有大体的增加了,又当西洋学问渐渐人
f于中国,相逢之下,此消彼长的时机已熟了,所以这个时期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化转移的枢纽”3(第一卷.P229230)。而这一“枢纽”时期的今、古文经学对傅氏都有很深的影响。今文经学发展至康有为时已达到极致,其“疑古攻伪”的风气对清末民初学术界影响巨大,胡适收稿日期:20090320作者简介:侯书勇(1978).男,河南新乡人,历史学博士,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①杨向奎:《论‘陛命古训”》,《史学集刊》1992年第1期;王戎笙:《论傅斯年》,《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雷颐:《傅斯年史学思想初探》,《中国文化》第五期;江心力:《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思想辨析》,《史学史研究》1996年第3期;张书学:《傅斯年与中国现代史学的科学化》,《东岳论丛》1997年第6期;王’况森:《傅斯年与陈寅恪》,中国文化》第十二期(1995年2月);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同上;李静:《略论傅斯年的史学思想》,《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盛邦和:《傅斯年:批评主义史料学派的文化重建》,《河北学刊》2000年第3期;何兹全:《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桑兵:《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一一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解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岳玉玺:《傅斯年学术思想渊源初探》,《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相关研究尚有不少,此不赘述。2010年第期齐鲁学刊No.总第216期QILUJOURNALGe
eralNo216由性命古训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