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国大陆的东部和南部都面临大海,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很早就从事航海活动,不断探索海外未知的世界。由于中国人和亚洲、非洲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居民的共同努力,逐渐建立起一条联结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人们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众所周知,丝绸是古代中国的特产,也是世界上各国人民喜爱的商品。古代东西方的陆上和海上交通线都以丝绸命名,说明中国在东西方交往中处于一种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相应,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海港,有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扬州等,它们在不同时期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其中泉州港曾以“刺桐”一名为世界各国航海家、商人所熟知,它的兴起和发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泉州已成为对外交通的港口。南朝陈文帝(560一565年)时,来华天竺(印度)僧人真谛“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因众人邀请,暂时停留。不久,“发自梁安,泛舶西引,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又为当地僧人、官员所阻,未能返国、不久病死《续高僧传》卷一《拘那罗陀传》。梁安就是泉州,可知当时此处已有海舶可以出海西行。到了唐代,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是一个
f方面。另一方面,唐代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这一转变,推动了沿海不少港口的发展,泉州便是最突出的一处。而唐朝末年广州为黄巢队伍攻占造成的巨大破坏,更为泉州港的兴起提供了际遇。唐代后期诗人包何在《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写道: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前两句说的是泉州居民中有外国人,后两句指出当地有外国朝贡者频繁进出,这些朝贡者大多就是商人。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
到了北宋前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已相当可观,“有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宋史杜纯传》)熙宁五年(1072年),宋神宗下诏说:“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法讲求。”(《宋史食货志互市舶法》)“司”指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海船出海贸易并须经市舶司批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