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f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
沙河小学
何民生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然而,因制度、环境、条件等等的制约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重视与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导致品德危机。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意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
f2、因情感的缺失而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受到扭曲和变形。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在具可塑性的时候,儿童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而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有些方面的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3、“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的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有这样一些表现:孤僻内向,冷漠缺乏自信,心胸偏狭,生活中乱攀比,好逸恶老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