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地使他们加以改变,或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或是乞、小偷错。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并不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离不开遗传、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7.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错。这是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观。新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知识拥有者转变为合作学习者;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8.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错。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教材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中一切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的资源,它弥散于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五、简述题1.简述教育的本质特性。(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2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
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通过教育,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
人类文明的传承,不是靠生物遗传实现的,而是靠教育(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选择和传承人类经验的精华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人才选拔时学校选择职能的又一方面。3.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个性特点等,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正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正视学生是整体的人、认知与情意发展的统一体,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先导。(3)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这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体现。(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这是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途径。(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这是影响师生关系、做好育人工作的核心因素。4.怎样理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两个不同主张?
学习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