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鹏祥
我的教育二三事
老师给孩子一个信心,孩子还你一个精彩。在数学教学中,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课堂上,好学生思维活跃,轻松愉快,而学困生们却眉头不展,焦虑不安;有的神态漠然,心不在焉;有的精神萎靡,昏昏欲睡;有的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更为严重的是,如果顺其发展,放任自流,势必将影响班风、学风,并逐渐形成蔓延之势。面对这样现状的课堂,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学困生怎么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普及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转化学困生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怎样才能行之有效的帮助他们学好数学呢?现在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一、以积极的心态,欣赏的眼光看待学困生在一些老师看来,学困生智力差、基础差、态度差、缺乏自觉性,甚至品德差,即使在他们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见成效,费力而不讨好,这是心理对补差工作缺乏自信心的自然流露。在这种消极观念的支配下,有谁愿意去补差?即使补了,最多也只能流于形式,谈何成效?仔细想一想,如果他就是你自己的孩子,你就甘心放弃吗?再说学困生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不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遇到一些小问题或身上有些小毛病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改正,而渐渐沦为学困生的,只要及早发现,正确引导,完全可以逐步走向正常。要想使补差工作卓有成效,首先我们老师必须从心底里真正认识到,
f这些学困生需要补,也能够补好,帮助学困生学好数学是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职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再说,不管不教肯定没有进步,管就一定有进步。老师的期望值太大,就会感觉进步小。二、善于寻找切入点,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就是自信心的丧失。相比于物质奖励和情感激励,自信心能激发学困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让他们自觉、自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而他们已经丧失的自信心的恢复,离不开老师随时随地的关心支持。老师要注意多与学困生和家长交流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建议,充分挖掘、发现他们身上的一切可利用的因素,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还有希望。当然表扬鼓励要讲究艺术,不要过滥、过乏,不能言过其实,否则会给人以虚假不真实、作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