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和利率的关系。预期回报率大于利率时,投资需求增加,反则反之。储蓄函数:SSrdSdr0投资函数:IIrdIdr0储蓄与利率成正比,投资与利率成反比,利率越高,预期回报率越低。预期报酬率等于利率时,资本供给等于资本需求,企业家不会增加生产也不会减少生产,整个社会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此时利率为均衡利率。
横轴代表储蓄与投资的数量,纵轴代表利率。二条线,S代表储蓄,I代表投资。利率越高时,S(储蓄)线越高,向右上方倾斜。而I(投资)越小,向右下方倾斜。此时,在A点,储蓄与投资相等。利率越来越高,储蓄也会越来越高,而投资数量会越来越小;利率越来越低,储蓄也会越来越低,而投资数量会越来越大。所以,当储蓄与投资相等时,利率与投资报酬率相等,储蓄量与投资量也相等。
在图上的红点时,储蓄大于投资时,一定是利率高了,人们都愿意储蓄,而不愿意投资。而当没有人借款时,人们争着储蓄,反而也会引起利率下降。
如果由于某种经济因素的刺激,使得投资量增加了如图的红线,I(投资)线上移,
5
f就会使得人们对资金的需求大于均衡点时的资金的供给。而储蓄的货币量是有限额的,因此,必须提高利率,吸引储蓄,才能满足投资的需要,这样储蓄量也会增加。储蓄的量增加后,S(储蓄线)也右移,又会I(投资)产生一个新的交点。(二)凯恩斯学派的流动偏好性理论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1、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而不是古典利率理论所讲的利息是对节欲、等待等或推迟消费的报酬。2、凯恩斯进一步认为利率属于货币经济范畴,主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利率,才能达到一个均衡的利率。因此该理论也称为货币供求理论。3、凯恩斯认为利息是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因为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货币最富于流动性,在任何时间都能转化为其他财产。货币供给有限,为了取得货币,就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作为对方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的补偿。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4、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1)交易动机:货币是作为交换媒介来使用的。为了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是由于人们的收入和支出不是同时进行的。收入是一个月发一次工资,而支出是每天都在进行的,为了保证每天的支出,人们手中必须留有一定的货币,用来满足支出的需要。2预防动机:这种性质的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