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育的属性来看。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其办学层次高于中学,其教学要求自然也就高于中学。这个“高”既体现在知识技能要求上,也体现在思想文化素质上,还体现在学习能力等方面。与中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更强调“文化”内涵,具有更重的“文化”分量。大学教育正处于学生的心理成熟期、世界观形成期。大学生不再像中学生那样一般只埋头于书本学习,而普遍开始了对人生、社会、自然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索,开始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大学又是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宝库,是培育人类思想萌芽、促进民族精神自新、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丰富精神生活创造的动力源泉。所以,高扬人文旗帜,重视精神陶冶,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感受,拓展思路,深化思想,正确认识世界,树立高远理想,培养儒雅气度,建立健全人格,应该是“大学语文”的题中之义。看不到这一点,“大学语文”就很容易沦为“高四语文”而难以名实相符。只有坚持这一点,“大学语文”才能具备作为大学教育课程所应有的属性。r
r
但是,强调“文化”内涵,增加“文化”分量,并不意味着“大学语文”可以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只谈思想文化。“大学语文”应该,而且只能是在训练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提高思想文化知识的密度,增加思想文化知识的深度,而不能架空语言运用训练,把“大学语文”变成“大学人文”。增加“文化”内涵,是为了使“大学语文”达到其应有的层次要求;强调语言运用训练,是为了彰显其作为语文课程的个性特点。而加强课程与教学的人文文化教育色彩,加强语言运用实践,正是当今世界各国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两个方向。4r
r
不仅如此,大学教育还在自学能力和习惯、思维品质等等方面提出了比中学教育更高的要求。较之于中学,大学更加强调自主性学习,更加倚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重视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思维品质的优化,更加看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也都应该在“大学语文”的功能中得到体现。r
r
其三,从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来看。语文的社会“公器”性质决定了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接受社会的评判。社会评价体现了社会要求,是衡量大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语文水平的评价如何呢?《扬子晚报》2005年5月12日报道,扬州一位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育的郑老师称,其上大三的儿子写申请,百字错了二十八,“让他这个当语文老师的父亲蒙羞”!《金陵晚报》2005年6月1日报道,某大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