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社会的要求。r
r
其一,从语文的性质和任务来看。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语文教育界曾有过不了了之的“工具性”、“人文性”的激烈论争。尽管后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再后来的课程标准都采用了包容性的阐述,但其理论依据一直未能得到权威的澄清。因此,这种包容性的阐述也就未能广泛实在地落实到实践中去,许多地方的语文教学也就或沿袭“工具r
r
性”的老套子而继续着“人文性”的失落,或成为文学、文化教学而远离了语言文字技能训练。也就是说,“工具性”、“人文性”的关系仍旧没有理顺,“工具派”、“人文派”之间的壁垒依然未被真正打破。这当然不是仅指中学语文教学,也包括大学语文教学上述“实用”与“素质”的纷争就是明证。造成“大学语文”课程功能定位混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存在着这个未解的“死结”。r
r
其实,只要接受“介质论”,这个“死结”便可迎刃而解。“介质论”的基本观点是:“语文”离不开“语言”;语言的本质是介质,是思维的介质,思想形成的介质,是表现、传播思维成果的介质;语言只有在被运用时才成为介质;作为介质的语言对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依赖性;语言与文章、文学、文化的关系仿佛理科与工科那样,系基础与运用的关系;语文是语言作品,通过语言理解他人的思维成果的实践活动,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表现、传播思维成果的实践活动的总称。3只要明确上述认识,就可以知道语文教育以语言运用教育为基础,必须兼顾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这也就找到了语文教育必然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过程的理论基石,就可以知道语言形式的教学必然伴随着思想的熏陶、文化的濡染,思想文化教育必然包含在语文教育当中。由于包括语言运用规律在内的思想文化无所不包,无法用一门课程来教学,所以,现代教育开设了诸多课程。也正是缘于此,思想文化的教育就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的主要方面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语文教育,而只能叫做思想文化教育。所以,尽管作为介质的“语文”必然要与思想文化发生关系;语文作品也好,语文实践活动也罢,都不能离开思想文化而存在;但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方面或称基本任务,还是应该在语言运用的训练。以语言运用训练为主要任务,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特点。语言运用训练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小学、中学语文也好,大学语文也罢,其基本的任务,都应当是语言运用的训练当然,这种语言运用的训练必须孕含着思想文化的教育。r
r
其二,从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