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汉字的输入。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
2其他对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处理。
4版式设计。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通信基础。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f6网页制作。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1数据库基本概念。
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1问题的算法表示。
2算法的程序实现。
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软件系统简介。
4计算机的安全。
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解读制订中的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
编者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一段时间了目前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不久前在北京师范大
f学举办的“首届信息技术教育高级研修班”会议上苗逢春博士介绍了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标特别是对新课标中小学、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这里我们对苗博士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