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晚年作品。他画这幅图是要送给他的一个道士朋友作为纪念的,但他习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不时云游在外,无法一次完成作品,所以只好先勾画了富春江的大致风光,然后把这幅宽一尺、长三丈有余的长卷带在身上,有空就拿出来画上几笔,就这种样过了三年,才完成了这幅巨作。此卷尽揽富春江两岸胜景,草木华滋,岚光云影,秀色可餐。《富春山居图》完成后不几年,黄公望就去世了,人虽已不在,但从此这幅凝聚着画家心力精神的画卷代替主人开始了在人间的坎坷旅程。此图创作起于至正七年(1347),成于至正十年(1350)。这一不朽巨制传世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在收藏家中以重金流传,或奉为至宝,或秘而不示,既备受赞颂,也饱经沧桑。终于在清顺治七年(1650)遭到“火殉”之厄运,从此被一分为二,其艺术的完美性惨遭损害,实乃一大遗憾。第一位收藏者是黄公望的道友无用禅师,无用考虑到此卷容易被人“巧取豪夺”,因而在画未完成之前就请作者“先书无用本号”,明确归属。至明代画家沈周收藏前的一百多年中,收藏情况不明。沈周收藏的时间很短,即被人借去而后不肯归还,沈周家贫难以赎回,甚感惆怅,凭记忆背临以慰怀。弘治元年(1488)苏州节推樊舜举以重金购得后,沈周为之题记,补叙自己收藏时已经是“一时名辈题跋,岁久脱去”的破旧情况。到了隆庆四年(1570),此卷又转入收藏家无锡谈志伊手中。明代后期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购得此卷,但不久即转入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手中。吴之矩传给儿子问卿,吴问卿酷爱无比,谨守家传,特建富春轩以藏之。他爱此画,到了朝夕不离的地步。所以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问卿在逃避战乱时,带的只有这幅画卷,他说:“这就跟生命一样!”但问卿并未因此而丧命,倒是在他生命垂危之际,竟然想用火焚此画来为自己殉葬。万幸的是他的侄儿子文在旁,迅速从火中抢出已着火的《富春山居图》。可惜前段已经过火,部分焚毁。以后三百多年中这幅画就分两段在社会上流传着。前段过火部分,长约四尺多,去掉完全烧焦的部分,尚有一尺六寸画面完好,有人便将此段命名为《剩山图》。此段画的是富春江起始的丘陵山峦。清康熙八年(1669)归广陵王廷宾所有,有他的跋文题画。到民国27年(1938),被吴湖帆购得,盖有多枚吴氏鉴藏印。吴氏考证为《富春山居图》前段真迹,重新装裱成卷,小面积残缺处有修补痕迹。建国后被浙江省博物馆征藏。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