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连题跋长三丈余,是《富春山居图》卷的主体,再度在收藏家中转换。先归丹阳张范我,后转入泰兴季寓庸之手,再后则被画家兼鉴赏家高士奇以六百金购得。后又被松江王鸿绪以原价买进。雍正六年(1728),王鸿绪病故,此卷又流落于扬州,索价高达千金。时有天津盐商安歧收藏书画,精于鉴赏,于雍正十三年前后购进。后来国民党败逃台湾,便把这一段带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历了种种磨难和长久分离的《富春山居图》,一半在祖国大陆,一半在宝岛台湾,一条浅浅的海峡又把它们隔开了。目睹全幅真迹《富春山居图》的愿望几乎变成了一种奢望。在经历了300多年等待之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99年海峡两岸的书画家共同发起了《富春山居图》的圆合活动。他们相聚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在频频闪烁的闪光灯下,他们依照古代摹本,共同挥毫,临摹了长约65厘米被烧毁的那截画卷。海峡两岸画家把现场临摹的画卷与各自事先临摹好的《富春山居图》前、后卷连接在了一起,分隔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得以圆合。《富春山居图》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2001年8月,富春江畔的“华宝斋”又宣布了一条让海峡两岸书画界欢欣鼓舞的消息:华宝斋依托独特的制版工艺和石印工艺,选用传统手工生产的宣纸,按照原作大小成功地影印了《富春山居图》。
f在苏州投资的台商张国鑫,听说了《富春山居图》离奇曲折的故事后,决心用中国传统的丝织艺术再现《富春山居图》。他在杭州聘请织造高手,经过18个月的精心制作,成功地织造出全幅的《富春山居图》。在织造过程中,织造师们还对原画残缺部分进行了修复,把富春江两岸“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美景,完美地展现给了世人。前半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倪瓒的楷书面目特征主要取法于汉隶褚遂良与欧阳询,波磔有明显的隶意,气息高古,醇厚临习过汉代礼器碑不难看出他的笔法曾得力于此加之褚的丰腴清妍秀美以及欧的整饬险绝,用笔绵密流动,行气贯通早年书迹似从褚《孟法师碑》而出,结体方整端丽,行笔富于顿挫起伏每于横画收尾回锋之笔皆成“圭角”至中年时逐渐变化,结体修长,风姿绰约正如他的山水画用干笔皴擦,起笔露锋,笔不离纸,转折处含蓄内敛,颇有兰亭遗韵收笔轻松利落因其平日多以绘画为主,书法并不刻意为之〔这一点从保存至今的书帖凤毛麟角,大多是以山水画作品上小楷题跋可以验证〕所以点画虽多有不工,却瘦劲通神,善于化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