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情感缺失中国教育情感缺失
人物介绍:
朱小蔓朱永新
朱小蔓,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995年以来,担任博士生导师,为博士生开设《教育哲学专题研究》《道德与道德教育哲学》《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教育实践的哲学思考》、、、《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2001年以来,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方向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哲学、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教师教育等。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协常委,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
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情感品质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情感品质情感朱永新:小蔓教授,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最近我国一所名校连续发生了几起学生跳楼事件。那些年轻的生命之花,在瞬间就凋谢了。你也一定为那些动辄对他人施暴,甚至铤而走险杀人的年轻人的行为惊愕不已。你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朱小蔓:原因当然很复杂。可能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与我们的教育只关心分数、考试,只关注学业方面的成效和成就,较少关注人的情感培育、价值取向与心灵成长有很大的关系。朱永新: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有点“忘情负义”,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关怀在我们的教育中缺位了。在中国教育界,你是较早关注教育中情感缺失的学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就读过你的《情感教育论纲》等著作,你不断地从教育学的立场、视角提出和呼吁重视人的情感品质,建构了从情感切入关怀人的身心协调、创造兴趣以及道德、审美等精神发育的一套情感教育思想理论。朱小蔓:二十年过去了,以新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标志,已经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这让我很欣慰。但直至今日,现实情况却一点也不能减缓减轻我们的担忧。应试模式的教学和育人方式依然盛行不衰。学生的创造活力不强,许多孩子对学校里的学习不那么感兴趣,学习和自我教化的内在动力不足。
f朱永新:你是说,他们并没有表现为积极的情感状态,情感品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的确,情感状态和品质对于人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知识的真正掌握,还是心灵的丰富,离开了情感都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