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更是猛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和其他人一样,孤独、苦闷一直萦系心头。正是因为作家出自传统的国民,他对传统的国民性格看得格外透彻,剖析起来也就格外深刻。
(二)与其他受害人唯一不同的是,鲁迅在他们陶醉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道德天下第一”的时候,能超凡脱俗地挺身而出,清醒地指出他们是病态社会文化中的患者。鲁迅自己就说,他从旧营垒中来,对旧事物看得格外分明,是故反戈一击,易致敌于死命。一贯以来,鲁迅在深刻洞察农民身上所依附着的国民性的基础上,总是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他们愚昧和病态的本质特征,强烈地控诉封建社会、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呐喊》、《彷徨》中,作者对劳动者不幸命运的描写时,发现农民的这种落后面貌带有极大的普遍性,甚至体现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对此,鲁迅既“哀其不幸”,但更多的是“怒其不争”。他的农民题材作品中,在揭示劳动人民悲剧命运原因的时候,作者批判的矛头往往一方面指向“吃人”的客观世界,一方面指向劳动人民自身愚弱的心灵。《示众》里那一群麻木、呆滞的人群,你看我,我看你,个个莫名其妙,但又是津津有味;《故乡》中的闰土前后判若两人,特别是闰土与“我”心灵的隔阂之深,而且他将自己的命运完全寄希望于毫无意义的香炉与烛台上;《离婚》一文里,爱姑虽然刚强泼辣,敢于反抗,而且斗志满怀,信心十足,可外表的刚强毕竟难掩本质的软弱,在“知书识礼”的七大人面前,爱姑便显得羔羊一般的顺从,如此等等。鲁迅对存在于广大农民身上的这种“不争”之气,真可谓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也正是从作品中这一系列被扭曲的灵魂身上,可以看出劳苦大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愚昧、麻木、健忘、自尊、自负的丑陋灵魂,可以看出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残酷迫害,更能看出作为一代文化巨人的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对黑暗社会制度的无情鞭挞。
6
f(三)鲁迅笔下所描绘的一幕幕悲惨的生存画面,展现出一系列形象逼真,个性鲜明的劳苦大众,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处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生活状况。在鲁迅作品充满血泪的文字中无不渗透着作者饱含希翼的心语,他渴求看到七斤夫妇一言揭穿赵七爷的虚伪和狡猾;渴求看到华小栓、宝儿他们能够健康、聪明地活着,长大;渴求看到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等人以清醒的头脑,用坚决的行动同罪恶的社会制度彻底决裂。这些劳苦人民的悲剧命运告诉我们:要认清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关心国家时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