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时学生心里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等待提问,但当教师一旦叫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后,其他同学就大松一口气,对教师接着提出的问题和被点名同学的回答就不很关心听了。
f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只有那个被点名的同学在认真的思考,而其他同学成了旁观者,起不到提问的有效作用。建议:提问顺序可以是这样的:“下面提一个问题,看谁能回答,问题时这样的”此时全体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去听,积极思考。在学生思考了一定时间后,教师也不急于指定谁回答,而是先说:“被叫到的同学请站起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回答对不对,稍后请大家评价后补充。”这样,被指名的同学答完后,有的同学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提问顺序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提问后无停顿,选择型提问太多刚毕业时,学生反映我上课无标点符号。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在问题提出后立即教学生回答,且多是选择型提问,即回答“是”“不或是”、“对”或“错”,弄的学生手足无措。教育心理学表明,要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对问题作深层讨论和多向判断,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及可能对问题做出完满的富有创造性的答复,这些都需要有一定时间的保证。建议:1教师问题提出后,不应该是焦躁不安和迫不及待,而应该是精神上的满足。就根据所提问题的难易度,做适当时间的停顿,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后,会有学生给予正确的回答,或经教师的启发和点拨,把问题作若干次转化,直到最后圆满解决。可见,问后停顿是必要和值得的,学生仓促回答也就难以做到准确和全面,当然也很难以达到提问的目的。
f2尽量少用选择型提问。例如提问:“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对吗?”学生回答:“对”或学生回答“错”。但是不管哪种回答,显然都是集体回答,这就不利于发现个别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虽然这种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课堂气氛,但我觉得这仍然是一种“弱智游戏”。那么,诸如此类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如:第一种问法:“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对吗?”第二种问法:“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第三种问法:“水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显然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提问,而尤以第三种提问最具有启发性,它不仅能使学生展开想象,也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而且也易使教师将问题拓展开来,进而引出物质的组成、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