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预习技术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
谢华r
预习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相当普遍,是构成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这种教学技术可以增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的教学目的。r
一、预习的基本特征r
预习是教师为顺利完成指导学生学会新知识(或技能)的课堂教学任务而做的准备工作之一。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课程的要求,制定出以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为目的,以学生自学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预习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情对相关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等。预习是由布置预习和检查预习(还应包括“完成预习”一个环节,但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之内)两个环节,共同构成课堂教学全过程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预习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r
1承接性和启发性。r
预习的教学目的有三点:r
(1)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使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第一次对接,产生轮廓式的印象。r
(2)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或交流做好准备。r
(3)教师通过自己的预习导向,将学生引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以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预习反馈了解学情,以便客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辅导。r
这三个教学目的规定了预习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选择:r
(1)复习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或新技能相关的已学过的知识或技能。r
(2)扫除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的障碍(在语文学科一般指生字、新词、新的术语等严格地说这些也属新知识,但比较容易通过查工具书解决)。r
(3)通过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r
这三方面的内容和教学目的,就是要解决新旧知识的对接问题和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问题。对接新旧知识是承上启下的功能,初步理解新知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也为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较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预习题目时,需要注意题目的启发性和对学生的开窍作用。学生在预习中越是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至,教师就越能够抓准教学的切入点,也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r
2常规性。r
预习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并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预习时需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常规。这些常规的形成是以自学的方法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