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全国卷地理试卷评析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水平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一、内容选择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地理试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如全国III卷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
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地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如全国I卷43题、全国II卷44题、全国III卷43题。
沿着“一带一路”选择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全国II卷36题。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理解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但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培养学科思维水平
高考地理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水平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持续创新水平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f地理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水平的考查。如全国I卷6~8题表现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学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水准的误区。全国II卷第36题,以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成就。该题考查的工业布局和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内容为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充分调动和使用知识,描述和阐释现实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社会公众注重的话题的意识。
2、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体现综合性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