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他,我们生存的天地原本是充满阳光、美好、积极向上的世界,人人应该是具有历史责任感、勇敢诚信、聪慧宽容、仁慈博爱。人与人的沟通是平等的、真诚的。友情应该是彼此尊重,让人感觉温暖。但在现实社会中,他所面对的是一个颠倒混乱世界,这与理想的人文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是脱节了的一个时代。父亲死了,他的母亲立刻就嫁了,自己的王位被叔父篡夺了,大臣、朋友都背叛了自己。情人也是理解不了他。现实的痛苦让他精神崩溃,陷入到极度的低谷之中,显现出的是忧郁、绝望。这是他忧郁的原因。
真正原因,他的忧郁是复杂的,抑或是对人文主义信念的怀疑,更确切说是否定。面对强大的王权,叔父是他最大的敌人,如果不顾一切反抗的话,毁灭是必然的。他“默然忍受命运的安排”这样的选择,可以生存下去。可是,这种生存是怎样的生存呢?是失去主体性的生存,是泯灭自由意志的生存。他不想泯灭自由意志,又无力抗拒命运的安排。怎么办呢?他选择了逃避自杀,以死抗争命运的不公平。在理想与信念不能实现的绝望之中,想通过自杀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立即忧郁了,对死亡产生了顾虑,想到死后“他”是否还存在,想到死去将要到达的地方,是否比这里更要痛苦,想到死后将不能再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维,对事物犹豫不前的惯性不仅存在于行动上,也存在于其思考当中。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莱特眼中,人的心灵是灰暗的、恶毒的,人的本我也是丑恶的。他认为人人都是有罪的,都是阴暗的,自己也是众多丑恶的人之中的一个。怎么可能承担得起重振乾坤的重任呢?于是他又想到了死。“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伤,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从此可以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是哈姆雷特又一次想到死,但这一次想到死与前一次想到死,不论是从原因上分析还是从结果上找答案,都有不同。
伟大的戏剧家没有让哈姆雷特选择自杀,反而是让他发疯了,这进一步说明,他忧郁的实质不仅仅只是理想的破灭,更重要的是无法实现,并且意识到了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缺乏信心又归于宿命。既然这样,就没有必要为它去殉葬。莎士比亚的深刻,在于他的主人公既不能放弃负担又不能放弃重担下堕入虚无世界之中,走向探索,他探索人的存在价值意义。人生的荒诞和死亡都被超越,但并非通过走向虚无而超越,而是在抗拒中领悟永恒与无限。
参考文献
1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