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能源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之一。加快推动汽车、船舶、都市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2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推进实体零售、文化
3
f服务、家庭服务、体育服务、旅游服务、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实施新消费引领计划。
3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强化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覆盖融合,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微机电系统、卫星导航、增材制造等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制造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打造创新型、网络型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4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融合、高附加值都市现代农业,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同5推动全市经济协同一体、集约高效发展。郊区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特色生活性服务业,中心城区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促进产城融合。制订本市产业统筹招商实施意见,市级层面加强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统筹,区级层面加强项目准入统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6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的市级协调机制。促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创新成果在本市产业基地和园区实现产业化。依托产业园区、集聚区、功能性载体,搭建产业项目及资源的信息集成和供需对接平台。(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7拓展“走出去”新空间。发挥“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作用,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能源、港口、通信等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和建设能力合作,推动装备、技术、管理、标准、服务“走
4
f出去”,探索建立上海国际产能合作服务平台。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投资等多种方式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提高境外投资质量和效益,逐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8深化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交流。贯彻“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集群发展。加强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