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走近孩子,了解孩子》教学设计
江桥中心小学:丁春丽
一、教学目标:
1、走近孩子的生活,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2、教育孩子,走近孩子。二、教学重点:走近孩子的生活,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生理心理特点,适当给予指导。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师:走近孩子才能走进孩子,也许你正在为你两周岁的乖儿子整天的翻箱倒柜、追打耍闹而烦恼,可能你正在为刚上中学的娇女儿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和你们说话而气愤,或许你正在为读高二的儿子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频繁与异性同学交往而担忧,今天我们来走近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师:可以这样说,自从这个“小天使”降临后,他(她)便成了你们一生的牵挂。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你的种种不解、困惑,也随之而来:活泼好动的儿子经常被幼儿园老师认为孩子太“疯”向你告状;儿子每次十分钟的作业都要磨蹭半个小时才能完成;名列前茅的女儿总把自己的“心事”藏进那个带锁的日记本里;刚读高中的女儿经常参加集体“Party”,是不是已经早恋了?……
其实家长的这些担心都是正常的,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父母想了解孩子多一点,无非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但是父母的唠唠叨叨,耳提面命又着实让我们的天使“烦”透了,这其中就有一个艺术在里面。作为父母,面对孩子较难理解的举动,不应只一律责备,而应尝试用一颗少年的心,去理解和开导他们。因为只有有了沟通和理解,才能打开心扉,慢慢建立桥梁,将其纠正过来。
每一个父母都想走进自己孩子的心灵,但是事实上有99%的父母没有做到,而且还得到了相反地回报。这些都是我们父母和孩子的“代沟”作用的结果。
要想走进孩子必须先得走近孩子,这是我想要强调的。可能很多父母要问,
2、讨论:我们怎么走近孩子?家长代表发言:我们天天的吃住都在一起,甚至连上学我们都要送到教室门口。所有这些的“近”,都是距离上的“近”,而我今天所强调的“近”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接近”,你可以和你的孩子天南海北,可是你们的心却挨的很近,就是那种“天涯若比邻”的感觉。这比那些整天待在一起,最终却反目成仇的亲子好的多,比如前几年浙
f江金华的徐力母子就是这样。
师:其实,我们的父母恰恰就是在走近孩子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造成没有“走近孩子”甚至是和孩子越走相距越远。
3、交流讨论:我们成天关心的还不够吗?
各家长交流经验,做记录。
总结:饭是我们给盛的,书包是我们给收拾的,牙刷也是我们给挤的牙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