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技术更新时间:20110902140109来源工业360核心提示:摘要结合我国第一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示范工程深训市玉龙坑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进行了生活垃圾填理场封场技术的探讨。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封场,由终场覆盖与生态恢复系统、雨水导排与防渗系统、渗滤液处理来统、气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等组成。垃圾填埋场封场系统的设计,应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垃圾填埋场终场后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有利于填埋场的稳定、无害化。关键词:封场终场覆盖雨水导排与防渗渗滤液处理气体控制与回收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1概述我国目前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绝大部分采用填埋法。许多垃圾填埋场在达到使用寿命后,并未按有关要求进行封场,一般仅对表层进行简单的土壤覆盖处理。采用这种“封场”方式的垃圾填埋场,继续对周围的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垃圾填埋场在封场后,一般要3050年才能完全稳定,达到无害化。我国还没有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的技术规范,对垃圾填埋场封场的研究较少,至今也没有垃圾填埋场封场的工程先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我们以我国第一个垃圾填埋场封场示范工程—深圳市玉龙坑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为例,进行了填埋场封场技术的研究。深圳市玉龙坑垃圾填埋场自1983年开始使用,最初为垃圾堆放场,主要填埋罗湖、福田两区垃圾,后经6次扩容,至今已使用了13年。垃圾总容量约370万立方米,垃圾总量约470万吨,填埋场场区垃圾占地约10万平方米。填埋场启用初期,由于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未按卫生填埋的要求进行设计及建造。10多年来垃圾填埋量不断增加,填埋场由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不能科学地排放而带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该填埋场严重威胁着周围的环境及居民健康。因此,对该填埋场进行封场已刻不容缓。整个封场工程由终场覆盖与生态恢复系统、防渗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气体控制与回收利用系统等组成。2终场覆盖与生态恢复21填埋场堆体形状改造:玉龙坑垃圾填埋场自1983年以来先后经过6次扩容填埋。堆体形成两个高差较大的平台,北部为高约100米以上的垃圾平台,南部为90米以下的低垃圾平台。两个垃圾平台表面均高低不平,相接处坡度太陡,堆体不稳定,垃圾边缘和山体相接处形状也极不规则。因此,要根据排水、堆体稳定、景观等原则,对现有垃圾体进行改造。要平整场地,使垃圾平台具有一定的向下的缓坡,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