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陶行知矢志不渝的,是对这个国家,能“焕一时之新颜,成一派之新学,立一世之新风”的希冀。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7月25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逝世75周年纪念日,斯人已逝,但其思想依然像一盏明灯,对今天的教育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想到终于有了前行航向,陶行知兴奋得直接取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之说,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信不疑,把“陶文”改为“陶知行”。
坚持“做”才是教育进步的核心。他积极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信奉“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
这份以“做”为逻辑起点的初衷,是陶行知一生最可贵的坚持,也是各种创造、生化、淬炼的基础。可以说,在创新这方面,陶行知甚至比杜威的步子迈得还大。
此时的他,已不再亦步亦趋于杜威,而是看出中国国情下的教育之路,绝非盲从任何权威所能解决,一切得由自己选择。这样,在人生走到第四十三个年头时,他再一次给自己改名“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即唯有实践才能有真认知。
“一道题目,三个名字”。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做”是培养现代公民的出发点,亦是归宿地。
陶行知矢志不渝的,是对这个国家,能“焕一时之新颜,成一派之新学,立一世之新风”的希冀。
他走过王阳明,走过杜威,用三个名字,证悟一道“知行难题”并于此中,见证我国教育在内忧外患中的求索和改革之路还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完成了一场教育现代化的救赎运动。
这,既给时人带来勇气和智慧,更让后人看到更为宽广和可待的未来。
读陶行知有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他重视农村教育,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并大力推动平民教育的普及他一生以身立教,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他说,教育是立国之本。1946年的今天,陶行知先生逝世。
f今天,我们一起重温先生教育名言,缅怀先生
陶行知1891018194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校是为社会设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